本文目录一览:

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原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(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,可不译),(我)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,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,(于是我)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。

小题1:(1)户:门 (2)念:想到,考虑 (3) 相与:一起,共同(3分)小题1:(1)庭院地面上的月光,宛如一泓水那样清澈透明,(在这)水中水草交错纵横,原来是竹子、柏树的影子。

①月色之明,月色之浓。 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?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?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。

下面是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,希望大家认真阅读! 记承天寺⑴夜游 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⑶,欣然⑷起行⑸。念⑹无与为乐者⑺,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。怀民亦未寝⑿,相与⒀步于中庭⒁。

([宋]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)【乙】予初十日到郡,连夜游虎丘①,月色甚美,游人尚稀,风亭月树间,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,亦复不恶。然终不若山空人静,独往会心。

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整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 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(xìng)交横(hèng),盖竹柏影也。

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

1、苏轼是做官遭贬,方山子属于官二代中的极品,没做过官,不慕名利财权,年轻时差不多就一游侠,也只有这种人能配和苏轼做朋友。

2、环堵萧然,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。 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人生际遇:①苏轼:被贬官; 方山子:“不遇” 排遣方式:②苏轼:寻友、赏景: 方山子:隐居。

3、面对不利方山子和苏轼各有怎样的人生选择,我觉得苏轼的人生选择比较好一点。

4、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[11] (1037年1月8日)出生于眉州眉山,[12] [13]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。苏轼的父亲苏洵,即《三字经》里提到的“二十七,始发奋”的“苏老泉”。苏洵发奋虽晚,但是很用功。

5、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。朝政黑暗,世道不公,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,两人同属“不遇”,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,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,虽未直言,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。

6、面对不遇方山子和苏轼各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路径。

方山子传阅读答案(方山子传原文朗读)  第1张

文言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

1、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,但是精明强悍的神色,还显露在眉宇之间,这难道能是山间隐居的人吗? 方山子家中世代建有功勋,按理他也可受到荫庇而做官。倘若让他走这条路子,恐怕到现在已经有地位有声望了。

2、我听说光州、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,常常假装疯颠、衣衫破旧,但是无法见到他们;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。 注释 方山子:即陈慥,字季常。光、黄:光州、黄州,两州连界。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。隐人:隐士。

3、《方山子传》方山子,光、黄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,然终不遇。晚乃遁于光、黄间,曰岐亭。

4、我听说光州、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,常常假装疯颠、衣衫破旧,但是无法见到他们;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。原文 方山子,光、黄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

5、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 方山子传 作者:苏轼 方山子(11),光、黄①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②为人,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。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,然终不遇。晚乃遁于光、黄间,曰岐亭。庵居蔬食,不与世相闻。

6、“方山子,光、黄间隐人也”的意思是:“方山子,是光州、黄州一带的隐士”。